印刷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傳播手段之一。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為了有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廣泛的視覺享受,要發展、傳播、繼承文化科學,就離不開印刷。要想準確地把文化精華、好思想、好道德、好發明、好創造傳播下去,并發揚光大,同樣也離不開印刷。要想使印刷的出版物更有生氣,產生更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就離不開裝幀設計。書籍如果沒有好的裝幀設計,就會黯然失色。
書籍設計的含義就是指開本、字體、版面、插圖、封面、護封以及紙張、印刷、裝訂和材料的事先的藝術設計,也就是從原稿到成書應做的整體設計工作。它是藝術設計與印制工藝相結合的共同產物。印制工藝是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設計者必須熟知印刷工藝、印刷制作的全過程以及設備、材料等各種知識。因為設計稿是印刷制版的依據,是生產良好產品的先導。當設計意圖不符合印制要求時,就不能制作出良好的產品。
由此可見,設計必須遵循印刷的科學規律,這個規律包括各種制版手段的特性,各種印刷機的特性、各種紙張的特性,以及各種產品的印刷規格等等。下面就針對這幾方面簡要闡述書籍設計不符合印制規律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一、根據不同的工藝 確定準確的規格尺寸
封面設計的構思不應該是孤立的,因為即使是平裝書籍,只要達到一定的厚度,我們就應該把它當作一件具有六個面的立方體,所以封面、書脊、封底應該在設計中被看成有機的統一體。根據不同的工藝合理設計,準確計算規格尺寸。同樣印張的書,平裝、簡精、精裝其封面設計的規格尺寸是不一樣的。首先平裝書一般只有封面、書脊、封底,而簡精和精裝還有勒口,精裝書籍護封的尺寸因壓凹、飄口又往往要在上、下和前口處比簡精封面各大3mm, 書脊也因紙板厚度而加大。如:16開平裝書封面尺寸為18.5×26cm,精裝護封尺寸為18.8×26.6cm,另外封面底色與勒口底色不同時,封面、封底底色朝勒口方向多做出3-5mm,以免因書脊設計小而造成前口露色。另外,書脊厚度必須嚴格根據不同紙張計算,其公式為:
書脊厚度=內文總面數×紙張厚度+封面(或書殼)紙厚度×2
紙張、書殼紙厚度發生變化后,書脊就跟著改變。不然設計的書脊小于書背厚度,封面與封底上的圖進到書脊上;而書脊大于書背厚度,書脊上的圖或字進到封面或封底上;由此可見,簡精和精裝的書皮如書脊底色與封面、封底不一致時,絕對不能相互借用。不然,就會影響美觀,因為書籍被排在書架上,被看到機會最多的部位就是書脊。
有時書脊計算精確度也會受同樣克重紙張本身厚薄及裝訂工藝的影響。當設計時使書脊與封底、封面底色一致,書脊大小影響就不存在了。
二、掌握各種制版手段 進行合理設計
應用電腦進行圖書封面設計,能突破傳統的手工設計的局限性,具有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質量好并能及時迅速修改等特點。設計人員可將自己的創作思維直觀地在電腦上充分發揮,而且由于設計人員自己在電腦上創作,因而能將自己的創作意圖“貫徹”到印刷前的最后一個關口,不會出現由于某些缺乏美學知識的制版工序人員主觀經驗的干預而影響封面整體設計的成品效果的缺憾。另外,在出版社內就能完成設計、制作的全過程,省去了社--廠之間往返送審樣的環節,既節省了時間,又減少了差錯。
然而設計者操作電腦進行設計,往往因軟件版本低、設備精度不夠或對一些制版手段、常規制版常識不甚了解,易出現以下幾方面問題:
1.做文字時把紙樣上的文字同圖一起掃進電腦,或是在Adobe Photoshop中進行文字輸入,會造成文字不清晰、發虛、 粗糙有毛刺。另外,在Photoshop中植入的文字改動起來很不方便, 尤其是加字和刪字的時候。所以,文字就在排版軟件中排入。另外在制作過程中,底紋、底網和圖制作時未分層,當制作軟件版本低,精度不夠時,在工廠出軟片后易出現字虛、底網不平、圖變形、馬賽克等情況,但工廠卻無法替換改動,除非重新制作。
2.黑版上的文字在其它色版上漏空問題,這給印刷工序帶來套印困難,印刷時稍有套印不準,就會出現黑字漏白邊的毛病。如果掌握了電腦制作手段,采用一定的技巧,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3.易改動的文字下面盡量不要設計襯底圖或網線,不然改動時就比較麻煩。時間短電腦存的文件未刪除或有盤,需要改幾塊就改動后重新出幾塊軟版。雖成本加大,但能保證質量?墒,時間一長,文件刪除,漏空字無法改動,就連壓在黑網中的黑字都很難改好。如我廠承印的《省編初中生物三》封底小版權,就因為黑版有網線圖,版權壓在網上,改版時無法正常改動,只好把版權連同周圍小面積的黑網刮掉,在貼上新版權。這樣印出的產品有明顯的貼補痕跡,非常影響整體美觀。
4.一些圖、色塊在上、下、前口處時,應做出血。如果只做到內切線(成品裁切線)上,或離內切線太近,在折頁、包封面、裁切過程中,精度稍不夠就會出現白邊,很影響整體美觀。如出現在封面,易造成不合格品。
另外,制作文字時又必須遠離內切線,以免把文字裁掉。在我廠承接的印品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特別是廣告插頁,想盡可能利用一切版面寫廣告詞,把版面擠得滿滿的,有的文字緊挨著內切線。如《上海故事》有一期就出現這個問題,往上少切一點,內文出現毛頭,正常切,文字就被切掉了,給裝訂車間造成很大麻煩。
三、重視圖稿質量 提高印刷檔次
書籍裝幀設計中圖稿的質量是最易被忽視的。尤其是內文用圖稿、線條稿,不少是隨便剪貼的,有的是復印的,全書圖大小不一,很不協調。不少圖書上的圖印成毛茸茸的,線條粗細不一,它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制圖問題。制圖時圖上的墨色深淺差異很容易被肉眼所忽視。哪怕是幾筆的淡墨線條,哪怕是一筆的開頭與末尾,微小的差別,就會給制版印刷帶來不好的后果。而且圖上肉眼難看到的毛刺,不光潔處,一經照相制版、掃描,統統保留其上,再加上墨色濃淡不一,制版后更顯毛刺或忽粗忽細。一些復印的線條稿斷線、雪花點、毛刺更是數不勝數。所以,要求制圖時最好用白銅板紙,筆筆線條飽滿,需要平直時要平直。
重視圖稿質量,尤其是彩色、黑色圖稿的質量。要求圖稿必須清晰,富有立體感,色調純正,色彩要有反差、對比,層次要豐富。印刷品做原稿時,要注意本身印刷品是否套印準確,如套印不準,這樣的原稿絕不能采用,因新聞出版署剛下的印裝質量標準上明確指出,套印>0.1mm,就不能評為優質品。另外,大小比例要合適,如印刷品放大比例大,圖片出來的效果肯定不好,模糊、發虛、非常粗糙。
由些看來,要想進一步提高印刷檔次,印出精品,首先必須提供高質量的圖稿。其次需提前確定所用紙張,工廠工藝人員才能制定圖的掃描線數,用銅版紙四色機印刷的線數一般為175線, 高檔產品200線;膠版紙單面印刷機印刷時一般為150線;BB型及膠輪單色圖只能印100-110線的產品。最后還需要高技術的分色人員操作,制出高質量的制版軟片,為印出精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了解材料特性 合理選用
1.紙張是印刷的主要載體,書籍印刷用紙往往只關心它的白度如何,很少去注意白紙的偏色現象。其實紙張本身的顏色有較大差別,其差別也同樣影響油墨的色相。同一種類的紙、克數相同,但不同的生產廠由于采用的原材料、填料及制造工藝的差別,生產的同一規格的紙其顏色、平滑度和吸收性能有較大差別。而顏色、平滑度和吸收性能是影響油墨顏色的主要因素。因而同一種油墨印刷在紙上時表現的顏色效果就不同。這樣就要求設計者在選紙時必須保證打樣、印刷保持統一,不然印出的印品與樣張往往存在色差。尤其打樣用銅版紙,而印刷用膠版紙或特種紙,往往造成印刷印不下去的局面,或印出的產品與樣張色相出現偏差。
2.裝幀設計很注意外觀美,所以做精裝書時選用材料更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斕。這里要特別提醒設計者在選用糊殼用的膠化紙時,一定要注意,有個別漂亮的膠化紙花紋有凹凸,立體感很強,很美觀,但給燙金字帶來很大麻煩,使燙金字不實、發花,很不好看,建議使用這種膠化紙時盡量不做燙金字。另外還有一些膠化紙伸縮大,經刷膠糊殼、涼干后,比原定尺寸縮短2-3mm,以至成書后無飄口,或飄口太小。這同樣也影響精裝書的質量和檔次。
3.精裝書制作中,還有一種材料的選用至關重要,那就是紙板。
國產紙板成書后易翹,如果是重點精裝書籍,最好選用進口紙板,其伸縮小,成書后平整、美觀。
4.膠版紙作精裝書、紙張重、克重大的書芯不易扒園起脊,特別是書帖厚大時。因為膠版紙表面較光滑,扒園時易使每一書帖暴露而前切口的園勢出現梯形狀;手工起脊不適又會出現皺折無法舒平而造成次品。
隨著整個工業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給印刷技術和紙張材料帶來的變化,出版社出書質量、品位的提高,更應該在裝幀設計過程中對“印制工藝”和“材料構成”進行論證和選擇。在書籍制作成本中,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制版印刷裝訂工藝的確定和施工占了大頭。合理地選擇材料、印裝工藝,不僅可大大降低成本,節約大量費用,更可以確保圖書的質量,使圖書品位更上一層樓。